蓝莓之光照亮乡村振兴路——探访定西旭菁峰农业蓝莓产业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3-25浏览:49

三月的陇中大地,春意萌动。在定西市鲁家沟镇,一片占地千亩的蓝莓种植基地正悄然书写着黄土高原上的“紫色传奇”。3月20日,甘肃省、定西市及鲁家沟镇三级领导齐聚旭菁峰农业公司,实地考察这一乡村振兴的标杆项目。从“苦瘠甲天下”到“蓝莓产业兴”,这里的故事,正在为西北旱作农业的转型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一、领导关怀:乡村振兴的“定西答卷”引关注

春分时节,旭菁峰农业的蓝莓种植基地迎来了一场高规格的考察。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主要领导带队,定西市委市政府、鲁家沟镇党委相关负责人共同参与,实地调研这一“联农带农”特色产业的创新实践。

在基地负责人荆总的陪同下,考察团深入智慧温室大棚。一株株蓝莓苗在自动化滴灌系统的滋养下舒展新叶,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土壤湿度与光照强度。“我们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每株蓝莓的用水量比传统种植减少60%,产量却能提升3倍。”荆总指着棚内的智能控制终端介绍道。省领导驻足细看,频频点头:“这就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范例!”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定西市领导重点汇报了蓝莓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带动周边7个村集体年均增收,吸纳季节性用工。一位参与考察的省厅专家感慨:“能在年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的定西规模化种植蓝莓,本身就是农业科技的突破,更是产业振兴的典范!”

二、科技破局:旱塬地上的“蓝莓奇迹”

谁能想到,这片曾因干旱贫瘠闻名的黄土地,如今竟孕育出甘肃省规模最大的蓝莓基地?旭菁峰农业用时间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

1. 破解“水土不服”的技术攻坚
面对定西高海拔、强光照、少降雨的种植难题,企业联合甘肃省农科院组建专家团队,创造性开发出“三膜一网”立体保温系统:外层防雹网抵御极端天气,中层遮阳网调节光照强度,内层地膜保持土壤墒情,配合自主研发的有机基质栽培技术,成功实现蓝莓根系在旱作环境中的健康生长。

2. 智慧农业的“数字革命”
走进蓝莓19个种植区的pH值、EC值、空气温湿度一目了然。通过5G物联网系统,技术人员可远程操控多个喷头精准灌溉。这套“数字蓝莓”管理系统,让单亩管理成本下降45%,优果率提升至92%。

3. 种质资源的“芯片战略”
在种苗繁育中心,“我们选育的品种需满足三大标准:抗旱性、高花青素含量、错峰上市。”技术总监讲解实验数据:新品种在零下15℃环境中存活率超85%,果实VC含量比进口品种高30%,成熟期比云南产区晚45天,完美避开市场饱和期。

三、三产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站在观景平台上远眺,连片的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工人们正忙着安装研学走廊的标识牌。荆总向考察团描绘着更宏大的蓝图:“未来这里不仅是种植基地,更要成为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综合体。”

1.研学基地:农业科技的“露天课堂”
旭菁峰农业负责人在谈话中讲到。在后续规划中设置蓝莓学院主题体验区:蓝莓实验室,蓝莓展区。蓝莓电商直播间等学生可亲手操作和学习“蓝莓学院”文化。在智慧农田蓝莓大棚里面让学生和顾客更加真实和近距离的走进自然,走进农业,将研学的活动深入展开。

2.农旅融合:紫色经济的“打卡地标”
沿着正在建设的观光步道,未来游客可体验“四季蓝莓”主题游:春赏蓝莓花海,夏采鲜果,秋制果酱,冬品蓝莓酒。特色民宿区将改造沉浸式体验农旅。镇文旅局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项目全面运营后,预计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物流等产业增收超千万元。

3. 品牌赋能:从“田间”到“云端”的产业链
在电商孵化中心,后期通过抖音直播间推介蓝莓酵素、花青素胶囊等深加工产品。企业打造的“陇上莓好”区域公共品牌,已形成鲜果、冻干、保健品三大系列23个SKU,借助媒介让定西蓝莓走进全国市场。

四、联农带农:共同富裕的“定西实践”

蓝莓大棚里45岁的李大姐动作娴熟地采摘着蓝莓:“以前种土豆年景不好就赔钱,现在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每天赚100元说完,身旁摘蓝莓的大姐表示非常赞同。

1.技术赋能的“新农人”培养
旭菁峰农业基地34岁的何平学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了疏花疏果、病虫害生物防治,现在管着5个大棚同时企业也在同时开展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其中人成长为片区技术员。

3. 生态改善的“绿色账本”
基地周边,昔日的撂荒地变成了防风林带,滴灌系统年节水38万吨,蓝莓根系固土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200亩。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周边村庄的乡村旅游逐渐兴起,形成良性循环

从一颗蓝莓到一个产业,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旭菁峰农业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当紫色的果实挂满枝头,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的甜蜜,更是一个区域的产业突围之路,一方百姓的致富希望之光。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旗帜,正迎着春风高高飘扬。